淺說鐵錢

2018/04/03

文章撰寫:鑑真 2013.02.05

    人類史上,不論中外,最先應用的金屬是銅。事實上,人類很早就知道了鐵金屬的存在,且鐵礦的分布較銅礦要廣泛豐富得多,只是,鐵極容易氧化,天然鐵礦中幾乎不存在單質鐵;相較下,銅礦的冶煉就容易得多。加上鐵的熔點高,近攝氏1500度,不若青銅熔點僅攝氏800度左右。因此,鐵金屬的大量應用,要晚上青銅許多。中國早在馬家窯文化 (西元前3000就能製作青銅器,但到西元前六世紀,才出現了鐵製品;一直到戰國中期 (西元前四~三世紀才有較大規模的應用。

 

    鐵金屬硬度較青銅硬上許多,但因古代冶煉技術不成熟,無法控制鐵中的含碳量,因此製作出的鐵器雖硬度夠,卻脆而易裂,延展性不夠,因此直至兩漢,雖然已基本掌握了鐵礦的冶煉技術,應用上卻不廣。鐵質貨幣的出現,較青銅貨幣要晚上許多,最早出現的應是西漢時的鐵半兩,兩漢之交的公孫述,曾鑄過鐵五銖;六朝時因銅源不足,南朝梁曾行始過鐵五銖 (附圖1)

 

    五代十國時,南唐、閩、楚等曾大量行使過鐵錢,除了銅源不足外,其實帶有經濟上的目的,蓋歷代都是銅貴鐵賤,鐵錢出了國境,不好行使,行使鐵錢也迫使商旅,在該地賺了錢,出國境時,把在境外不好行使的鐵錢,換成當地土產,在亂世之時,也是促進經濟流通的手段之一。 (附圖2:十國楚鐵乾封泉寶)

 

    兩宋經濟異常發達,鑄幣量驚人,據考明代276年的總鑄幣量,不過相當於北宋仁宗朝的三年總和而已,為補鑄幣量不足,因此大量鑄鐵錢。因兩宋邊患嚴重,而遼、金、西夏皆較為缺鐵,因此兩宋鐵錢刻意冶煉不純,熔之質脆不能用,以免胡虜以之澆鑄兵器。(附圖3:北宋鐵錢、附圖4:南宋鐵錢)

 

    清代咸豐年間,太平天國事起,雲南、貴州等產銅之地為太平天國所據,銅礦無法北運,朝廷又需餉頗急,要大量鑄錢,而銅礦卻不足用,因此也鑄了相當數額的鐵錢,但民不樂用,因此有清一代,鐵錢僅出現於咸豐朝。(附圖5:咸豐鐵錢)

 

    事實上,鐵錢的製作技術高於銅錢,除了熔點比青銅高上許多,液態鐵的表面張力也比青銅高上許多,收縮性強,因此鐵錢鑄出的字口往往不如銅錢。歷來銅價高於鐵價甚多,鑄鐵錢乃不得已的權宜之計,多為補銅礦之不足。此外,鐵錢太容易氧化,不易保存囤積,歷來劣幣驅逐良幣,當銅鐵錢並行時,多數人會將鐵錢用掉,將銅錢留在手裡,不利於鐵錢的行使流通。

 

    鐵錢的鑄造,在北宋以後,多採翻砂法,母錢仍是銅錢,主要是銅錢方能做細緻的加工,修邊、修穿、修字口云云。兩宋的鐵錢,字文風格會刻意不同於銅錢,以防鐵錢鍍銅混充銅錢,最簡單的做法,是將鐵錢浸入膽銅 (硫酸銅溶液中,因鐵的化學活性高於銅,銅會析出附於鐵錢表面,鐵離子則進入溶液中。偶而可以看到,少部分銅錢,卻是鐵錢才會有的版別,精度卻不及鐵母,此謂之鐵范銅;因鐵熔點高,能鑄鐵錢的砂型,必能鑄銅錢,錢監在鑄鐵錢之餘,也私自鑄造少部分銅錢,以謀己利。

 

    值得一提的是,有少部分的青銅古錢,特別是開元通寶,能被磁鐵吸引,並非鐵幣,而是青銅冶煉不純帶有鐵質。同樣情況的,還有民國25年的布圖鎳幣,因第一批進口的鎳材不純含鐵,帶有部分磁性 (附圖6:含鐵質的25年布圖拾分),在金屬冶煉甚為成熟的近代是很少見的現象,世界錢幣目錄也特別為帶磁性及不帶磁性的布圖,下了不同編號。

 

南梁鐵五銖.jpg      五代鐵錢.jpg

附圖1:南朝梁鐵五銖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附圖2:十國楚乾封泉寶鐵錢
 

北宋鐵.jpg      南宋鐵.jpg

附圖3:北宋元豐通寶鐵錢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附圖4:南宋慶元通寶鐵錢
 

清朝鐵.jpg        25年布圖含鐵.jpg

附圖5:清朝戴書咸豐通寶鐵錢         附圖6:含鐵質的25年布圖拾分鎳幣

 

 

請輸入認證號碼查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