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鑑真 2012.07
有明一朝,銅錢的鑄量不大,據估計從洪武到崇禎(1368-2644)近280年時間所鑄的銅錢總量,不及北宋(960-1127)160年的1/10。明代銅錢中,鑄量最少的是隆慶;不若其他明錢,隆慶一開始不是鑄來投入民間流通,而是在發給官員的薪水裡,一半舊錢一半隆慶來發放,因此不見私鑄,且厚重圓大(晚明萬曆至崇禎小平錢,除泰昌為補鑄外,餘皆可見私鑄)。
在嘉靖後期,錢監始以黃銅鑄錢,主要是有效掌握了鋅礦的冶煉。嘉靖以前的銅錢,即使銅色偏黃,成分上仍是青銅。元初銅錢有不少銅質似黃銅者,元人以黃銅為貴,但元代的黃銅錢非銅鋅合金,不是真正定義上的黃銅。除了鋅的冶煉外,黃銅的鑄造比青銅困難,青銅熔點低,流動性佳;黃銅除熔點較高,亦有著較高的收縮率,鑄出的字口俐落度較弱。(從清代黃銅錢,比宋明青銅錢容易見到字口收縮的次品可見一斑)
黃銅錢不易鏽蝕,晚明至清初的黃銅錢,仍有不少維持黃亮。不過晚明嘉靖、隆慶的黃銅錢,不知是否冶煉不完全成熟,似乎偶而可見有害鏽。一般來說,除新疆地區出土的銅錢,因土質的關係,相對容易出現有害鏽外,內地的黃銅錢很少見到出現有害鏽的。
隆慶錢皆是京局所鑄,版別不多,七、八年前曾出現一版鐵殼鏽且闊緣的隆慶,流傳甚廣,不少錢幣商都中招接了批量,數年後才有人於古泉園地揭漏,據傳為徐州人所造,故坊間俗稱『徐州版』(如圖二)。文字與真品相較,筆劃不夠流暢,稍微生硬些,最大特徵為『寶』字裡貝的右點特長,不知是否為刻意留下的暗記。
自徐州版出現後,鐵殼鏽的隆慶真品受池魚之殃,往往乏人問津。市面上開始出現將徐州版再加工的改良版,如把鐵殼鏽洗掉,做成黃亮包漿以降低藏家戒心 (如圖三),但細看文字仍是徐州版;或是把寶字裡貝字右點磨短,不一而足,讀者須提高警覺。
圖一:隆慶真品
圖二:徐州版隆慶假幣
較真品闊緣,寶字右點特長
圖三:磨去鐵殼鏽的徐州版假隆慶